top of page
LOGO.png
15
10512037-02.jpg

山裡消逝的日常痕跡

邵族部落早期定居於日月潭畔,日常生活行為與山水密不可分,但因時代變遷下,迫使部落的生活型態逐漸改變。現今日月潭的觀光發展,潭邊街道上滿是旅店、餐廳及記念品店,族人的生活空間卻飽受壓縮,至今遠離以往簡單過去的潭邊生活,然而早起族人留下來的豐富文化價值也並未好好保留。我希望在觀光發展下現有資源裡,如何重新拉近邵族族人的歷史記憶點,重塑過往邵族的文化價值,透過空間場域向外人訴說族人的過去與現在。

設計者 王郁傑  /  指導老師 沈永堂
16
24d1a197836345.5ece83320d1ce.png

記憶半嶼

由探討城市與城市,城市與車站,車站與空間。空間與人之間的中介空間相互關係,市府能達到、創造一種新型態火車站空間,透過記憶、感知,為火車站帶來新的表現方式。

設計者 陳冠翔  /  指導老師 陳清山
17
10512052.png

台北綠棧 第五代台北車站

車站是到達每個地方第一個遇見的空間與建築,往往車站的空間設計同時也會影響旅客及居民對這個城市的想法及態度,相同道理,台北車站為台北的門面,也是大台北地區重要交通樞紐,但因各交通單位規劃時間不同,以至於無法達到整合性規劃。第五代車站將保留原鐵軌位置,希望破解城市公共建築變成開放空間,將重新定義車站機能,同時帶入綠色城市概念,創造城市中的空中綠化廣場 ,帶動台北新景點成為台北的全新門面。

設計者 陳至詮  /  指導老師 劉秉承
18
10512045-1.png

孵化 澎湖水族館

對於過去的二十年來,澎湖水族館經歷過大好的時代,也歷經了瀕臨倒閉危機的情況,在這一次設計中我將改變澎湖水族館的原貌......

設計者 陳旻婕  /  指導老師 郭柏巖
19
1.gif

龍鳳漁港重建 | 結合單車衝浪旅社

位於苗栗竹南的龍鳳漁港,在長時間的流逝下,需要更完善的漁港設備、魚市場規劃,再搭配單車時代、衝浪文化的活動,使休閒生活更精彩。

設計者 胡睿恩  /  指導老師 郭柏巖
20
01_Photo - 1.jpg

Under the railway

鐵路高架化後的橋下空間再利用

       台中鐵路高架化後,高架橋下也因此餘留了失落的空間,橋下空間如何再利用也成為了大家關注的焦點,而我所探討議題的就是要如何在人來往車站,建築出連接人與生活的媒介。

設計者 李佳薰  /  指導老師 李智遠
21
1.jpg

時代轉換的遺落物

島嶼已經開始它自身的改變,改變它自己的定位,從貿易,戰略地位,日治時期的開港通商,到民國時期的港務運作,其中經歷了長久的時日,儘管當年的狀態不再,透過一群人的努力退去陰霾,開始它下一個身份,但迎來數量龐大過客, 遊客湧入島嶼直接的影響甚至壓縮居民的生活空間,和它朝夕相處的終究是原本島上的居民,他們真的需要一個為遊客而存在的空間?還是讓他們有一處活動所在 ?
最親近島嶼的仍然是居住在這塊島嶼上的居民,這座島嶼也無時無刻在改變,但在改變的當下我們是不是都忽略了居民基本居住權利,忘了他們才是島嶼的主人,如今現在的和平島因為觀光導向,讓大量的遊客入侵島嶼,他們真的需要只為了遊客而存在的事實?

設計者 徐承孝  /  指導老師 陳信安
22
10612603-1.jpg

零靈—台中機場設計

在全球機場設計趨向於航空城模式,且多中介空間進行設計,使得進而思考機場的特性該如何結合現今趨勢結合中介空間。

設計者 石謦榮  /  指導老師 陳清山
23
10512033-1

淺港長歌/大稻埕堤防設計​

       與水密不可分的大稻捏,如今已被堤防阻擋了望向河岸的視線,堤防裡的人們無非走出堤防外才看的到河水,自然的,城市與河水的物理距離不便但威性距離卻日漸遙遠。我試圖以復甦大稻堤記憶為首要去探討堤防對城市的影響和建物與洪水共存的可能性。有很多東西在生活周遭,只是我們沒有看見,或是選擇「視而不見」。

設計者 林哲賢  /  指導老師 陳清山
24
01.PNG

都市新樂園-站前廣場公共再定位

       車站為城市中人群快速流動的場所,這裡只有線性的規矩與絕對的界線,於台中車站前廣場重新界定城市公共空間,並藉由將車站前廣場機能拆解、重組,重新定義現代城市的「公共空間」。試圖以不同身體尺度的群體關係組合空間,重新組構連結「都市」與「人」之間的關係。他是一種城市劇場,展演著我和你與城市間的連結。激發許多活動之間的新聯繫。鼓勵自發活動和意外事件發生可能性的城市容器。

設計者 陳信佑  /  指導老師 陳炯堯
25
張盛鈞-01.jpg

風起竹塹

「運動促進健康」是 21 世紀國際間最重要的活動。先進國家認 為「自覺運動是最具回收價值的投資」,而莫不積極推動國民的「運 動學習」與「規律運動習慣養成」。藉由優質的運動環境提供,多元 化活動的推展,促使國民運動人口逐年增加。

設計者 張盛鈞  /  指導老師 楊捷安
26
10512036-1.png

仁民工苑社會住宅設計案

台灣隨著不斷的發展,人民的生活習慣與需求慢慢改變,許多人離鄉背景到外縣市工作、求學,”租屋”成了這些人們最重要、迫切的一個生活需求。一個坐落於仁化工業區周邊的社會住宅為此而生。

設計者 李承恩  /  指導老師 陳信安
27
1.jpg

棒球聚落

市民棒球場與休閒商場設計,試著降低棒球的門檻與植入報隊行為 以推廣棒球運動。

設計者 陳力嘉  /  指導老師 郭柏巖
28
10536046-1.jpg

詩舫-學生展覽館

       創造一個屬於學生們的展覽空間,讓學生有機會與彼此交流,不再是閉門造車。

設計者 侯儀如  /  指導老師 謝伯昌
29
1.jpg

Light Blue

潛水主體會館 / 希望藉由潛水讓人對於環境保育有更深的體會,與環境達到共好甚至更好。

設計者 林芸瑞  /  指導老師 郭章淵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