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裡消逝的日常痕跡
邵族部落早期定居於日月潭畔,日常生活行為與山水密不可分,但因時代變遷下,迫使部落的生活型態逐漸改變。現今日月潭的觀光發展,潭邊街道上滿是旅店、餐廳及記念品店,族人的生活空間卻飽受壓縮,至今遠離以往簡單過去的潭邊生活,然而早起族人留下來的豐富文化價值也並未好好保留。我希望在觀光發展下現有資源裡,如何重新拉近邵族族人的歷史記憶點,重塑過往邵族的文化價值,透過空間場域向外人訴說族人的過去與現在。
設計者 王郁傑 / 指導老師 沈永堂

記憶半嶼
由探討城市與城市,城市與車站,車站與空間。空間與人之間的中介空間相互關係,市府能達到、創造一種新型態火車站空間,透過記憶、感知,為火車站帶來新的表現方式。
設計者 陳冠翔 / 指導老師 陳清山

台北綠棧 第五代台北車站
車站是到達每個地方第一個遇見的空間與建築,往往車站的空間設計同時也會影響旅客及居民對這個城市的想法及態度,相同道理,台北車站為台北的門面,也是大台北地區重要交通樞紐,但因各交通單位規劃時間不同,以至於無法達到整合性規劃。第五代車站將保留原鐵軌位置,希望破解城市公共建築變成開放空間,將重新定義車站機能,同時帶入綠色城市概念,創造城市中的空中綠化廣場 ,帶動台北新景點成為台北的全新門面。
設計者 陳至詮 / 指導老師 劉秉承

時代轉換的遺落物
島嶼已經開始它自身的改變,改變它自己的定位,從貿易,戰略地位,日治時期的開港通商,到民國時期的港務運作,其中經歷了長久的時日,儘管當年的狀態不再,透過一群人的努力退去陰霾,開始它下一個身份,但迎來數量龐大過客, 遊客湧入島嶼直接的影響甚至壓縮居民的生活空間,和它朝夕相處的終究是原本島上的居民,他們真的需要一個為遊客而存在的空間?還是讓他們有一處活動所在 ?
最親近島嶼的仍然是居住在這塊島嶼上的居民,這座島嶼也無時無刻在改變,但在改變的當下我們是不是都忽略了居民基本居住權利,忘了他們才是島嶼的主人,如今現在的和平島因為觀光導向,讓大量的遊客入侵島嶼,他們真的需要只為了遊客而存在的事實?